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坐落于西安市曲江新区大唐不夜城开元广场东侧的唐城墙遗址上,馆内陈列着大量关于柴窑的史料文献、瓷片标本和完整器物。文献展示的内容是从古至今关于柴窑的相关记载。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我们走进了柴窑,见到了王学武先生。谦虚,仁厚和对柴窑研究的执着是我们对他的第一印象。聆听先生侃侃而谈,得知他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兴趣始于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大建设时期。随着基建而出土的大批瓷片使先生开始关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的千年之迷——柴窑。
馆长王学武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每一件藏品的来历、以及自己早年的经历和一些在收集瓷器过程中的事情,“越来越多的证据已经证实,柴窑就是出产于五代耀州窑的天青釉精品瓷器。”他说。
对于自己不辞辛苦,跑遍大半个中国搜寻证据论证这一观点的行为,王学武说,一方面是想揭开千古之谜,另一方面是想给陕西的耀州窑正名,这既是历史机遇,也是历史责任。
在陕西柴窑文化博物馆,四壁挂满了古代碑刻的拓片。早的拓片可溯至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晚的也至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时间跨度达1697年,为的只是揭开柴窑的产地之谜——“北地”!据介绍,为一幅拓片,他们会三番五次“南征北战”,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2005年,西安西大街在进行城市改建时,挖出了一批瓷片,其中有一些天青色小而薄的瓷片,被人掰碎后就扔掉了。
而王学武却花大力气将很多这样的碎片收集起来,“我们是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瓷器教学基地,我们自己不能参与挖,但是好多东西‘叭叭“掰碎就被撂下了,我们就在背后拾,拾了不少的瓷片。”
在这其中,他更发现了一批分不清窑口的天青釉瓷片。拿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请教中国瓷器泰斗耿宝昌先生,耿宝昌鉴定后认为,这是目前在各种柴窑观点中与文献记载“最粘合”的柴窑实物。
“柴窑,是古代最著名的瓷窑,被尊称为“瓷皇”。是指五代后周柴荣皇帝时期定制烧造的天青釉瓷器,也是历史上唯一以皇帝名称命名的瓷窑。”王学武介绍说,据文献记载,所烧瓷器釉色天青,足多粗黄土。但没有传世的东西,是收藏界的“千年之谜”,居五大名窑第一位。相传“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柴窑之贵重,古代即有“片瓦千金”一说,可谓价值连城。
王学武说,对于柴窑最早的记载在曹昭所撰《格古要论》中,提到柴窑“出北地”,实际上,从碑拓中发现大量的证据证明“北地”实际是一个地名,就在如今陕西耀县一带,也就能够进一步认定柴窑窑址在陕西耀县,而非明代王佐在增补《格古要论》时,擅自增写的“出北地河南郑州”。现在耀州窑通过三次大的考古发掘,已经找到生产五代天青釉瓷器的窑址、窑炉、窑具和瓷片实物,证明五代时在全国创烧出了天青釉瓷器。
为了保护这些柴窑瓷片,王学武夫妇倾其所有,将原来经营的工厂、饭店等产业全部卖掉,用来收集柴窑瓷片。“看到千年前的古人,能烧出这么精美的瓷器,特别是纹路清晰,最薄的地方只有釉相连。这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哪怕现存于世的瓷片也是如此精美,这就是工匠精神。”
听完王馆长的讲述之后,大家在王馆长的带领下一起来到了柴窑博物馆的藏品展厅进行实践参观,并通过触摸实物对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看着馆内收藏的柴窑瓷片,王馆长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感受“声如磬”的美妙、拿出了一枚柴窑斗笠盏,现场用铁棍敲击,棍落声起,该盏发出如磬之音,绵远悠长、久久回荡、像工匠精神一样长长久久……
(文章转载自陕西网,作者:唐嘉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程立雪 010-80480998-799clx@artron.net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