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参展作品《精卫填海系列》与《马远水图系列》(刺绣)姚惠芬
“看到展出的作品后,很多人都竖起了大拇指。西方人表达情感都是很外露、直率的,当他们得知我是作品的创作者时,甚至会激动地跪在我的面前,要来看看我的手,摸一下我的手。他们说只有‘跪’这个动作才能表达自己对崇高艺术的敬畏之情,他们不可思议于怎样的一双手可以创造出这样的艺术。 ”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传承人姚惠芬讲到她在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上的经历,非常兴奋与激动;这也是苏绣作为传统民间手工艺首次进入国际级艺术殿堂。
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些赞赏与感叹背后,凝结着的是琴芬绣庄48位绣娘的智慧与心血——34幅参展作品, 3个月内需全部完成,每天工作近20小时,同时还面临着当代艺术新理念、新思想的冲击。
从“和而不同”到“不同而和”
“整个创作过程实在是太痛苦了,非常折磨人。 ”很令人惊讶,姚惠芬、姚惠琴姐妹会以这样一句话来总结参展作品的筹备过程。针对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不息” ,策展人邱志杰选择了苏绣大师姚惠芬、皮影大师汪天稳两位民间艺术代表与当代艺术家邬建安、汤南南进行合作。在传统民间艺术和当代艺术的结合中,不可避免将会出现各种冲突和问题,这样的冲突不仅出现在艺术的形式差异之间,更体现在思维模式的不同之间。
“我们第一次与当代艺术家邬建安老师合作、带领着绣娘团队来绣制这次的作品,虽然还是传统的题材,用的还是古老的针法,但是创作的理念已经和我们之前简单的复制完全不同了:邬老师对传统苏绣有颠覆性的要求,我最初其实很难接受。他的创作理念跟我做了几十年刺绣的习惯是不一样的,所以刚开始我整个人完全是焦虑的。 ”姚惠芬感慨地说。
除却乱针法,苏绣的传统针法一共有四五十种,每一个传统的作品中仅会使用到三至五种针法。而邬建安要求姚惠芬团队将这些所有能想到的传统针法展现在同一张作品中,并且局部的边缘位置的不同针法要对立,这对姚惠芬和她的团队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挑战。
“针法与针法之间的组合,每个局部的边缘都要对立,要矛盾——不像传统的苏绣一定要柔和,要看着舒服,邬老师要求每一幅作品都有50多种针法,每一个局部都要非常精致,针法又要完全不同,我们几乎把所有的针法都用尽了。 ”姚惠芬说。中华传统文化中讲求“和而不同”的理念,而此次与邬建安合作的作品却要展现出“不同而和”的思想,“要通过作品反映当下社会的现状,作品中的每一个局部就好像对应着当下社会的每一个人,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但又都同时融入于这个社会中,可以说它是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品位的” ,姚惠芬说——这样的特点,就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姚惠芬绣制的《精卫填海系列》与《马远水图系列》等作品中。
“从最开始的被动接受,到后来的主动思考,我们历经了观念碰撞上的折磨与困惑,拿起针线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从何下手,在惶恐与痛苦中我们艰难地摸索着。但是当它逐渐显露出面貌之后,我们变得越来越自信、从容,一同探讨针法、一同研究每个局部应该怎样去表现,我们开始兴奋,为了苏绣颠覆性的创新和能量的又一次释放。 ”姚惠琴姐妹在谈到这个过程时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
传统针法的回归与再创新
“我们的思路打开了——改变思想、颠覆理念,我们看到苏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有无限的发展和开拓空间。这次的尝试对我们整个团队来说无疑是一次突破,拓宽了我们今后的创作方向和技法。 ”她们说。“过去我们想从题材上来创新苏绣,但从来没有想过从针法上去创新,这次我们就反其道而行,重拾传统针法,将过去绣制生活日用品的针法融入到作品的绣制中,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可以说是传统针法的回归与再创新;让我们最为震惊的是传统针法所焕发出的巨大能量,也更让我们感受到传统苏绣技艺的博大精深与内蕴丰富。 ”姚惠芬、姚惠琴说。
“创新”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但它必须基于长年累月在绣架前的坚守,不求甚解地空谈创新一定经不起岁月检验。而当技艺与理念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质的飞跃就是一件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事了。笔墨当随时代,刺绣也应该当随时代,“传统刺绣是不断发展而非一成不变的。它对未来的启示正如过去历史给我们的启示一样:苏绣一直在发展,苏绣在过去曾落入低谷,又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乱针法、再次兴盛——它印证了中国的一句老话: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姚惠芬、姚惠琴总结说。
当初,邬建安走入琴芬绣庄考察,看到绣娘们绣制的作品和工作状态,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然而机缘巧合下,他在绣庄看到了一本苏绣图谱,一时间,他仿佛找到了灵感迸发的源泉:每一种针法在他的眼中都好像成为了化腐朽为神奇的良方,随即便也开启了此次合作与苏绣技艺的颠覆性革新。姚惠芬说:“仿佛有一条线在牵着我们和以邬老师为代表的当代艺术家一起走,让苏绣在当代艺术语境下释放创造力,同样也让当代艺术理念在传统技艺技法中找到归宿。 ”
姚惠芬深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绣要想得以传承与发扬,亟需年轻人新鲜血液的注入,“我们这次绣制双年展作品的绣娘平均年龄在45岁至55岁之间,她们都是坐冷板凳一针一线磨砺出几十年功力的,虽然此次双年展中我们看到了苏绣发展的潜力和空间,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这门传统手艺的传承者正在老去,她们的精力、状态都在走下坡路,年轻人的新鲜血液又无法注入到其中,这个难以解决的矛盾是我现在最为担忧和焦虑的。 ”姚惠芬说。
“寻找优秀的接班人和传承人是要靠缘分的,只有源自内心的热爱才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姚惠芬为此表示担忧。作为苏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她更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与重担,因此她活跃于全国大专院校的非遗班去做培训,在教授学生们刺绣技法的时候,姚惠芬更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鼓励学生们保持自己本民族的特性、元素及风格,通过学习苏绣细腻的针法,改进原本较为粗糙的技艺技法,再融汇本民族特有的艺术语言。实际上,这也是苏绣艺术焕发生命力的又一条路径——正如此次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展览主题—— “不息” 。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程立雪 010-80480998-799clx@artron.net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