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壶是古代陶瓷器中一种特殊器形,尺寸一般不是很大,模制而成,印花装饰,常见胡人、狮子等异域文化色彩的图案,多设系以穿绳携行。虽然不是陶瓷器的主流器形,但扁壶往往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出现,流行时间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是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陶瓷扁壶的发展可分为两汉魏晋、北齐至隋、唐五代、宋辽金、元代、明清六期,各期扁壶间少有关联,各有源头。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也体现了陶瓷器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模仿和借鉴贵金属器物的造型、装饰的工艺现象。
两汉魏晋
两汉魏晋的瓷扁壶是中国传统铜、漆扁壶的延续。
造型、纹饰都尽力模仿战国及同期铜、漆扁壶。汉代铜扁壶称“钾”,漆扁壶则称“柙”。而一些陶瓷扁壶上带有与铜扁壶相同的自铭,直接说明了这些扁壶的源头所自,只是以“土”为偏旁,标明其质地。
战国错银铜扁壶
西汉鎏金铜钾
西晋青瓷扁壶
北朝隋唐
北朝隋代的扁壶源于西方同形金属器,并在唐代汉化。
杏核形双系陶瓷扁壶是北朝新出现的器形,其造型特征是杏核形壶腹,肩附双系,壶腹两面模印相同纹样,一般在联珠纹围成的苹果形开光中印人物、动物、植物等纹样。从其造型、纹饰内容看,这种扁壶的出现是外来文化传播的结果,可能源于萨珊波斯金属扁壶。从北朝到唐代,这种扁壶的器形和纹饰内容又不断变化。
北齐黄釉扁壶
隋代黄釉葡萄凤纹扁壶
唐代三彩鱼子地宝相花纹扁壶
北朝时期,壶的最大腹径在下腹部,足墙矮、直,饼足,仅在颈部有联珠纹装饰。壶腹一般模印明显带有异域文化色彩的纹样,如胡人乐舞、对凤、驯狮等。发展到隋代,扁壶最大腹径移至肩部,圈足外撇,小盘口。腹部用联珠纹围成苹果形的开光,内印主题纹饰除胡人外,还有凤纹、葡萄等,仍然带有浓郁西方文化色彩。进入唐代,扁壶最大径从肩部逐渐移至中腹部,圈足更高、外撇,颈部变细、高,盘口,联珠纹开光少见乃至逐渐消失。扁壶的模印纹样也发生了大的变化,除带有异域色彩的胡人、乐舞外,明显为中土文化元素的宝相花开始出现。
带柄凤首扁壶也是源于粟特银器的器形,这种器物文献中称为胡瓶。带柄凤首扁壶是这种胡瓶的变体。
唐三彩凤首扁壶
辽金西夏
辽金扁壶反映契丹和女真等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各成系统。
辽金西夏扁壶与唐代扁壶也没有承袭关系。从造型和使用看,大体分为辽金和西夏两个系统。
1、辽金系统
辽金系统扁壶有两类,一类为立式扁壶,一类为卧式扁壶。立式扁壶特征是扁圆形腹,撇口、束颈较高,直高圈足,两侧各有两个贯耳可以穿绳背负或携行。材质灰陶、三彩和瓷质皆有。主要出土于内蒙、辽宁契丹和女真人统治下的辽金地区,为酒具或水具。陶瓷质地的此类扁壶当源自同形的金属扁壶,是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族定居生活方式和制瓷手工业影响的基础上出现的。
辽代绿釉立式扁壶
辽代三彩龟形扁壶
辽代三彩龟形扁壶
卧式扁壶特征是圈足在腹部。壶两侧各有两个贯耳,一般穿绳背负使用。除扁圆形壶体外,常做成龟型。
2、西夏系统
西夏系统的扁壶特征明显,圈足皆在腹部,属于卧式扁壶。其源头应该是同样造型的皮囊壶。早期的这类扁壶上多可见到模拟缝制皮革的针脚,明确说明了这种壶的源头。西夏晚期,扁壶造型受辽代卧式龟型扁壶的影响发生变化,壶颈部向上翘起,更方便。背负或者平放。早期壶体上常见的仿针脚痕迹不再出现。辽金和西夏两个系统的陶瓷扁壶都体现了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其中的卧式扁壶可能是当时的一种名为“背罍”的酒器,属于背壶,俗称“酒鳖子”。金代画家宫素然《明妃出塞图卷》中可见其使用情况。但它们也都是中原文化辐射的产物。从产品风格看,西夏系统的扁壶属于磁州窑系,辽金系统的三彩扁壶中,三彩技术的源头则是唐代三彩。
西夏褐釉卧式扁壶
明妃出塞图中的扁壶
元明清
元代扁壶造型、来源多样,多为新出器形,如景德镇、龙泉和磁州窑生产的方形扁壶,还有带柄的凤首扁执壶。方形扁壶一般颈肩及两侧有系,方便携行,可能源于草原民族的同形金属扁壶。这些扁壶在元代瓷器中占极小的比例,器形具有一定的北方民族色彩,但纹样皆为当时瓷器上常见的图案,没有显著的异域文化风格,反映出当时的文化融合。元代扁壶的造型也没有延续至明代。
明永乐 青花人物纹如意耳扁壶
明永乐 青花葫芦型绶带纹扁壶
明清瓷扁壶最早出现在永乐时期,宣德时期也有烧造。造型有双耳葫芦扁壶(即抱月瓶)、蒜头口绶带扁壶和双耳背壶等器形。这些器形皆属于模仿西亚铜器造型,但纹样皆为中国瓷器上常见的图案,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这类瓷扁壶又成为清代康熙、雍正官窑模仿的对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程立雪 010-80480998-799clx@artron.net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