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英挺
联拍在线鉴定专家
鉴定范围:高古瓷
人物名片
叶英挺,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人,1963年7月生,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馆长,资深古陶瓷收藏家。 1981年8月毕业于丽水师范学校龙泉分校,从事教师,并于1983年-1986在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修深造。1994年任校办厂厂长。1996年开始到丽水发展,2004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以龙泉窑青瓷为专题的民间私立青瓷博物馆——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
他从学生时代开始就走上收藏之路,三十余载里遍探龙泉窑窑址,收藏龙泉窑青瓷1000多件,从教师、实业家转身成为一名龙泉窑青瓷鉴藏家和研究者,迄今已出版个人专著四部,在知名收藏类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尤其2005年《发现:大明处州龙泉官窑》问世,将其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龙泉存在明代官窑”这一颠覆性的重大发现公诸于世,轰动一时,被有关陶瓷界考古专家誉为“改写陶瓷史”。引发中央台等各大媒体的竞相报道。
近几年来,他还身体力行传播与光大龙泉窑青瓷文化,受邀在多所高等院校及各地艺术鉴藏沙龙做龙泉窑青瓷专题讲座。此外,他还热心文物保护事业,致力于海外文物回流,并和港台以及日本、美国等海外藏家、业内人士多有交流。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这一首妇孺皆知的汉乐府民歌,算得上采莲诗的鼻祖了。诗歌寥寥几句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美好的江南景致,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东西南北看似简单罗列的方位变动带出鱼儿游动的方向,透过字里行间应是采莲场景的热闹欢快,采莲人的欢声笑语。如此活泼有趣,意味隽永,自然清新有如天籁的小诗,也难怪被清人沈德潜评为“奇格”。有趣的是,龙泉的匠人竟曾将这首诗融进器物里。试看以下一组例子:
图1、把莲露胎双鱼纹折沿洗
土耳其托斯卡帕皇宫博物馆珍藏
图2、把莲露胎三鱼纹折沿洗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珍藏
图3、把莲露胎四鱼纹折沿洗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珍藏
图4、把莲露胎四鱼纹葵口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5、刻花海涛四鱼纹葵口洗
枫洞岩明官窑遗址出土
五例器物均为洗式造型。前三例是折沿洗,底心均刻把莲,内壁刻缠枝莲纹,图2图3把莲作开光式,鱼纹均为露胎贴花,二至四条不等,首尾相逐。图1刻法最为精细精美,与明初龙泉官窑刻花风格如出一辙,为明初官器无疑。图2图3在刻工上要逊色一些,把莲刻划亦较随意些。后两例为葵口洗,外壁光素,饰两道凸弦纹,内壁刻水波纹,底心仍是把莲与游鱼。但图5盘底心的莲荷纹为模印,图案较小,有些局促,鱼纹亦为刻饰而成。该盘为大窑枫洞岩窑址所出,定为洪武官器。由此也可断定造型相似的图4葵口洗为同一时期产物,而把莲式样与图4较接近的图2图3亦有可能为洪武官器,虽然这几例贴饰的露胎鱼纹似乎在元代更为流行一些。
龙泉窑鱼纹,最具代表性的莫过始于南宋盛于元代明代仍有烧造的双鱼洗。从传世器结合大量标本来看,其实鱼纹从一尾多至四尾五尾均有,甚至更多,且有刻花、模印、塑贴等多种形式。而鱼的形态则取自龙泉本土一带的小溪鱼。反观同时期景德镇青花器上的鱼纹,多为鳜鱼,鲂鱼、鲤鱼等,寓意色彩较为浓厚。相比之下,不起眼的小溪鱼更具天然情趣,本土人文地理特色也更为鲜明。鱼纹式样的构思,最初是单纯的以鱼为饰,仅以露胎的红色映衬着如碧波的青釉,但也可见到辅以各式水波纹的式样,至结合了莲叶荷花,遂臻至诗意的优美意境,鱼纹也更生出一些摆尾游曳的婀娜之态,相逐相欢的灵动之韵。
至于鱼纹多饰于洗,则与洗的用途相关吧,洗在使用时是要盛上水的,相当于一个装水的容器,所谓如鱼得水,是天然的契合,也是匠心所在。鱼纹不仅是装饰,更能增添器用给生活带来的情趣。青釉蕴翠,洗盛了水一如山涧清溪,而有了出水芙蓉,则又成清芬荷塘,露胎的红色小溪鱼怕是要活过来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程立雪 010-80480998-799clx@artron.net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