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建筑设计一直受到世界的关注,从丹下健三、谷口吉生、安藤忠雄,到隈研吾、妹岛和世,闻名遐迩的日本建筑大师们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经典作品,并在国际上获得了众多的好评。而这些来自日本的建筑师能荣获跨越国界的肯定,是否与日本现代建筑立足于传统根基、表达着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相关呢?并且,他们又是如何从古老的文脉中抽取灵感创意汇新的呢?面对“推陈出新”的探讨,我们似乎比任何人都要关注。
日本东京森美术馆15周年馆庆之际,特别举办展览“建筑的日本展:传承的谱系”,该展以诠释当代日本建筑的关键词为基础划分成九个篇章,追溯了从绳文时代至当下的建筑发展谱系,探讨着隐藏在现代主义外壳之下、无法被忽视的日本传统建筑“遗传基因”。那么,该展是如何透过一系列关键词的巧妙构思,从建筑的角度来探索日本传统内涵在现代生活中幻化新生的呢?
Part.1
从探讨木的可能性到超然的审美
森美术馆(Mori Art Museum)坐落于繁华的六本木新城,寻到广场上雕塑家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著名的巨型蜘蛛,绕着敞亮的旋转楼梯穿过东京城市观景台,便到达展览的正门。入口处的木结构装置拉开了展览的序幕,这是由建筑师北川原温团队主导设计的2015年米兰世博会日本馆的结构外观模型,木质单体结构就像一个个建筑染色体,串联起日本建筑文化的基因与血脉。
“建筑的日本展:传承的谱系”展览现场
自1868年明治维新时代开始的150内,日本的建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大量的建筑实践中,悠久的传统建筑木结构也变得越来越成熟。第一篇章从最古老的建筑材料——木材谈起,试图探讨“木”的各种可能性。日本的森林覆盖面积高达70%,可以说是一个持续性的供材系统。自古,日本匠人就采用木材技术来进行建造,一代又一代木匠们流传下来的秘密造筑手册及传统木结构就是“木”文化的例证。
隈研吾的“梼原?木桥博物馆”是木结构现代化运用的典范,巨型的木条交错搭建出悬挑结构,古典的意味与散发的现代感成就了建筑的独特性。立足于木材料在今天又获新的关注趋势,古典木结构文化背后的技术与理念愈发被珍视起来,这在当下也是建筑师们追捧的潮流,他们探讨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的发展潜力。
北川原温《米兰国际博览会2015 日本馆》
2015年,意大利米兰
隈研吾《梼原?木桥博物馆》2010年 高知县
谷口吉生建筑设计研究所《铃木大拙馆》2011年 金沢县
如建筑中传递出来的“对短暂事物敏感的无意识”“光影的赞美”等概念,日本的美学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他们的艺术和设计表达一贯突破“单一或小气”的描述,融合了非凡复杂、大胆的特性,无论是木结构还是暴露的混凝土,这种特性贯穿了日本建筑谱系的一部分,第二章便讨论了有关“超越空间”的审美特性。谷口吉生著名的作品“铃木大拙馆”是该部分重要展品,这座建筑原是为纪念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而建,建筑师团队利用回廊空间、庭院水面、枯山水景观等串连起流通的线索,将重在体验的“禅意”置入建筑的方寸之间。
Part.2
安定的屋顶,流通的空间
展览现场
接下来的三、四、五篇章探讨了“屋顶”“工艺”“连通空间”在建筑中的意义。日本建筑与屋顶息息相关,屋顶能够挡雨和雪,而深檐则是阳光的同盟。除了保护承载于屋顶一下的一切,屋顶在曲线和水平线上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使得它们具有象征性的意义,是为令人安心的“存在”。在现代日本建筑中,屋顶成为现代建筑师们“大秀才华”的部分,例如在丹下健三的代代木体育馆、三分一博志的“直岛会馆”、妹岛和世的京都郊区集合住宅“Nishinoyama(西野山)House”中,屋顶都成为了建筑作品的重头戏。
三分一博志建筑设计事务所《直岛大厅》
2015年,香川县
妹岛和世 集合住宅 “Nishinoyama(西野山)House” 京都
丹下健三,香川县厅舍,1958年
至二十世纪,日本建筑向世界展示的是:建筑可以不需要通过隔墙来分割室内外,空间也不必被功能限定,造型的优雅也无需华丽的装饰,而是通过材料自身来表达。开放空间的理想愿景与实用性、视觉美相联系,这种建筑风格如今依旧存在于日本建筑之中。例如,丹下健三1958年的作品香川县厅舍就是一个代表,该建筑模拟日本古建筑五重塔的结构,材料的使用呈现出严肃的美感,具有浓厚的日本现代风格。
丹下健三《自邸》1953年
丹下健三《自邸》模型 展览现场
作为日本重要的一代建筑师代表,丹下健三强调建筑的人性,他说:“虽然建筑的形态、空间及外观要符合必要的逻辑性,但建筑还应该蕴涵直指人心的力量。这一时代所谓的创造力就是将科技与人性完美结合。”他主持设计了众多战后的国家级项目,包括广岛和平纪念公园(Hiroshima Peace Memorial Park,1954)、东京奥运会(Yoyogi National Stadium built for the Tokyo Summer Olympic Games,1964)、大阪世博会(Expo Osaka,1970)等。
丹下设计的自宅(1953年)模型也被展出,该建筑已经不复存在。在接下来展区里,丹下健三研究室创作的家具系列、剑持勇和长大作等一大批设计师操刀的家具杰作被陈列在展览空间,这批家具系列设计在战后的现代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价值,并通常作为艺术博物馆馆藏,本次也被营造成“图书馆”模式,做为观展的特别休息以便观众感受和触摸,书架及座椅架陈列了大量的书籍。
展览现场
Part.3
筑构生活方式,自然是一种材料
斋藤精一/Rhizomatiks《Power of Scale》
2018年 装置作品 展览现场
该展览的线索始于古典木结构,却始终关注着当下与未来,新媒体的展示手段极具时代化与感染力。斋藤精一(Saito Seiichi)与其新媒体艺术团体Rhizomatiks的建筑新媒体作品“Power of Scale”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斋藤精一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建筑设计,他因具备建筑学的逻辑性思考和知识积淀进而创作新媒体艺术而受到好评。本次他们呈现的作品采用最新的激光纤维和视频技术来重现各种实际尺寸的空间概念,线索从柯布西耶的“模度”数据开始,拓展到各种建筑环境,观众可以在3D视效中体验作品传递的活力。
展览设置了一些单独的小空间,一处原尺寸复原的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Sen-no-Rikyu)创作的茶室“待庵(Tai-an)”隐蔽却充满吸引力,观众可以在室内体验由榻榻米、低矮出入口组成的使用场所,整个茶室构造极为简约,却可以说是将“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空间化的杰出典范,也是日本文化内涵中极为重要的组成。
千利休《待庵》,安土桃山时代(16世纪),等比再现
过去,建筑是连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日本的“公共”包含着空间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传统,例如长屋及寺院的结构形式。而在当代日本,或许不仅仅在日本,一方面,单一化、孤僻化的生活方式几乎阻断了人们的交流,建筑在这之中能够承担起的作用成为新的讨论热点,可以说,建筑师构造的不仅是居所,他们承担的是现代生活空间、生活方式、乃至现代文化的缔造责任。
在长期的宗教建筑实践中,日本的建筑范式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这种自然观在日本的建筑中有何体现呢?建筑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便成了筑造的材料。日本的设计与自然接轨,自然观也将在未来显现。对被大自然的恩赐和危机共同包围的“共生方式”的兴趣,正成为当下社会新社区的构造方式。
小林清亲《海运桥 第一银行雪中》(平成新版),明治时期
建筑师InokumaJun & Naruse Yuri 《LT Josai》 名古屋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帝国大厦入口,东京,1923年
末尾的篇章以“共生生活”“被发现的日本”“与自然共生”三组关键词展开讨论。“被发现的日本”一章中特别介绍了国际建筑大师们包括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安托尼·雷蒙德(Antonin Raymond)受日本建筑启发进行的实践,例如赖特1923年设计的东京帝国大厦入口展现的就是这位建筑先锋对日本概念的理解。
展览呈现了从日本绳纹时代至现代建筑的近100个项目、400件展品,其中包含正在建设和企划中的最新项目。如伊东丰雄的台中歌剧院 (2016年)、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鹤冈文化会馆(2017年)、坂茂的富士山世界遗产中心(2017年)、杉本博司的江之浦测侯所(2017年)等。珍贵的建筑资料、模型、体验装置等多元丰富的展品叙述着日本建筑的过去、现在,也启示着未来。
安藤忠雄《水之教堂(星野TOMAMU度假村)》
1988年,北海道
杉本博司《光学硝子舞台(小田原文化财团江之浦测候所)》
2017年,神奈川县
“建筑的日本展:传承的谱系”运用九组散落的关键词带领观众领略了日本建筑的“古往今来”与“融合西东”,为观众营造了一种绝妙的体验感,一边触摸着古典日本建筑的精髓,感受血脉演变的过程,一边沉浸在各种故事线索的发展之中,脑海中跳跃式地闪现当下的建筑。它以现象的方式集合成关键词进而囊括起单独的建筑作品,这一系列词汇既是答案也是问题,就像一面镜子,提示着我们对照和深度思考我们的“建筑现象关键词”。
从主题到内容,可以说,“建筑的日本展:传承的谱系”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从绳文时代至今丰富庞大的日本建筑作品,目的在于透过各种建筑关键词反观日本文化内涵的传承演变,以及这些与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文化基因在缱绻流转中如何被重新播种,这是日式传承创新的路径, 对于探索“推陈出新”来说,也是一个较为恳切的启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程立雪 010-80480998-799clx@artron.net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