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股钗 —— 一整根自然延伸变化的线条
众人习书,都知晓“转折之处应有折股钗之貌”,但又有多少人都把眼光仅仅局限在了转折之处,忽略了折股钗整体线条的美,事实上这种整体的自然变化,线条在饱满、圆润、自然之间的自由延伸与转折,才是为什么古人以折股钗来借喻书法的原因。
赵氏之墓出土金折股钗
折股式金发钗(图片来源自互联网)
古时之发钗,不同于今日机器制造的规整、缺少人的气息与味道,更少了恰到好处的自然变化;反观古时手工打造的发钗,有着原始金属材质天然的金石、斑驳之气,表面并不平滑的金属线条粗细也有着自然的变化,正是这种“不完美”下用心用手打造而出的线条,注入了人的痕迹与状态,恰巧暗合了书法中对线条自然神韵的追求;如同“屋漏痕”、“万古青藤”一般,此种变化是一种最为高级的自然美,少了些人为修饰的痕迹,多了些圆润、饱满、浑厚的自然感,从头至尾起承转合浑然一体,上下连带自然归一。
连二连三式竹叶钗(三件) · 南宋
纯金折股钗 · 宋
大愚认为——倘若要将书法线条写成折股钗一般,那就务必达到“一波三折、藏头护尾、笔笔中锋、笔笔饱满”的书写状态,且先看,不论是南宋姜夔《续书谱》“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的记载,还是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折钗股者,如钗股之折,谓转角圆劲力均”的观点,背后还不是在强调锋正、力均、气稳,不为了刻意制造变化而变化,不为了刻意追求转折而转折,线条笔墨的疾徐浓淡平直曲绕,皆是取法自然,同理,逢提及折股钗必引姜夔《续书谱》,殊不知姜夔此书之中还有后半句“无布置之巧”。
用徐渭或大愚的书法例证来说明,可见笔法从头至尾自然而多变化,从中拿出任何一笔来对标“屋漏痕”、“印印泥”、“折股钗”等术语印记,皆可从中一一找出,但同时又很难定论其中的某一点或者某一段,就是完全的只有某一种印记,造成这样的效果,无外乎是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书写之人早就已经将取自于自然的所谓“术语”寓化于心,所谓的纯熟也不过是心到手到而已,心与手同时都打破了种种概念之间的限制。
其二,不论是哪种概念、何种术语,本质同源、根底相通,虽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魅力,但根源还都是自然,不同的美是存在共性的,好比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不论旁枝怎么衍生变化,根系还不仍是扎根土地。
徐渭《应制咏剑》(部分) · 明
大愚书法作品(2017)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程立雪 010-80480998-799clx@artron.net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