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三代”瓷器是指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瓷器。在历史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被称为“康乾盛世”,当时社会开放,文人墨客加入进来,欧洲的彩绘技法也得到借鉴,瓷器制作工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清朝是中国瓷器史上集大成的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古拙,风格轻巧俊秀,技术上讲究精工细作,不惜工本。康雍乾三代的能工巧匠在继承和发扬明代传统的青花、五彩技法的基础上,创新了绚丽多彩的粉彩、珐琅彩、古铜彩技法,还出现了多品种的单色釉;而镂雕、转心的工艺技法,以及仿古、仿前代名窑技术堪称一绝,达到了鬼斧神工的境地。而今天这篇文章就着重说下清三代官窑瓷器中的青花瓷。
“‘清三代’的官窑受到市场热捧,首先是由于‘清三代’的瓷器烧制技术已经成熟,在技艺上无可挑剔,再加上康、雍、乾三朝帝王对瓷器的热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所以烧制出来的青花瓷器可以说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和收藏价值。”
他表示,其次,“清三代”的御用瓷器必须经过督窑官的精心挑选,如有瑕疵立即销毁,所以民间极少流传,存世数量并不多,目前市场价格较高,并且具备一定的升值潜力。
不过,随着青花瓷在市场上越来越受追捧,仿古瓷、赝品也相继出现,鱼目混珠,要注意鉴别和比较。据了解,首先要基本了解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背景,有助于从宏观方面的判断。尤其是明、清两代的帝王年号一定要记牢。
另外,要牢记各时代青花瓷的青料、纹饰、胎釉、造型、款识的典型形象特征,烂熟于心。据有关报道,与一般瓷器看造型的鉴定方法不同的是,青花瓷器的鉴定主要是看青料和纹饰,细分下来,官窑瓷主要看青料来鉴别,民窑瓷主要观察纹饰来鉴别,包括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
同时,还要多看真器,联想和对比十分重要。多看实物也是辨别真伪的一个重要方法。根据实物鉴别最常见的就是看瓷片。专家表示,看瓷片要注意:口沿、腹、底都有的,纹饰完整的,带款的,这样的瓷片有价值。同时,还要注意瓷片的出土地点和地层关系。在多看实物的基础上,多看图片,多掌握新的有确切纪年的出土品资料。中国青花瓷的数量巨大,只有多看,才能融会贯通。
收藏知识
鉴别青花瓷“六看一听”
瓷库中国资料显示,青花瓷鉴定过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辨其真伪,这是鉴定工作的关键。
第九,国内一线拍行秋拍藏品征集壹叁壹零壹柒壹叁零零肆有想出手的藏品的藏品可找我,我们在详谈。
第二,断其时代。可以用碳十四、激光测定、X光测定等手段测定其具体年代,但目前来说,最普遍、最简单的方法,还是凭眼睛、凭经验观察。
第三,定其窑口。从青料、胎釉、造型、工艺、款识等各方面考察,确定青花瓷的产地。
第四,评其价值。其价值表现在如下方面:真,是否为真品;善,完残程度;美,艺术价值;少,物以稀为贵;珍,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
而谈及具体的鉴定方法,可以归纳为“六看一听”。
看青料。在青花瓷鉴定中,青料色泽的变化和装饰纹样始终是首要因素。看青料呈色可以框住大的时代分期。拿到一件青花瓷,首先依青料看是国产钴料还是进口钴料;是元代的还是明清时期的,是明永乐、宣德的苏泥麻青料,还是明中期的平等青料。
看纹饰。时代特征中,纹饰特征是最敏感的因素。在纹饰中,许多辅助纹饰是鉴定的重要因素,如空白期前后纹样上用大片云,而晚明清初时期纹样中都绘括号云。
看胎釉。对完整器来说,当然主要是看釉。鉴定真伪时,要特别注意看是否有化学处理或人工糊泥的现象。化学处理过的釉发死,涂上去的泥,用手抠易掉;但是,如果用胶水粘上去,就特别难以弄下来。现在有人用化学方法作假,很不自然。可以手眼并用,用手摸也是一种鉴定方法。手摸器物,要注意手感,重量过轻过重都不对。有些情况,眼不能及,而手可触。
看造型。用被鉴定之物对照典型造型,看是否对得上。青花瓷品种再多,但从比例上讲,重复品更多。各个时代的器物,在造型上都有其时代特征。抓住造型、口沿、圈足等细部分析,尤其底足最容易看出破绽。
看款识。具体说是看字体结构、笔画安排以及内容。有干支年号纪年款的,可立即查出具体时间以备考。
看工艺。各时代的工艺特征是不同的,要记住、分清。比如,明代器物露胎处一般都有火石红,太过和没有均不对。
听声音。一件好的完整的瓷器,敲起来声音清脆,有璺裂,则声哑。要注意德化瓷和日本瓷的声音特别清脆,与景德镇产品截然不同。听声音是鉴定德化青花瓷和日本青花瓷的重要方法之一。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程立雪 010-80480998-799clx@artron.net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