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唐三彩观察|传播了半个世纪的“涂蜡法”,是物理还是情理

2019-05-24 14:13:14 来源: 雅昌艺术网专稿

opRXn2Hv4AqxmDPQXgm3AIPyNVnWpZsg1gFGSzI2.jpg

文/李兆楠 (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相较于同时代的其他陶瓷,唐三彩以釉色交融而独具特色,以抽象之美有别于它。而这种抽象釉彩的呈现,并不是匠人的无心而为,也不是窑炉内自然形成的“被动装饰”。实际上,在多数情况下,三彩釉色的流动、交融、停顿,都是人为可控的,也就是说,是匠人有意而为之的。这种人为的主动装饰,在唐三彩施釉工艺中并非个例,可以说是一种主流的呈现方式。

《釉的装饰》 

抽象与具象是相对的概念,一件艺术品,或者抽象,或具象,但这两者在唐三彩上是并存出现的。无论是三彩器物,还是三彩俑,在造型上都是高度写实的,可以说唐人将写实做到了极致,这是三彩的具象。相较于造型,三彩的釉色选择了以抽象来呈现,著名陶瓷学者耿宝昌先生在看过三彩窑址及实物后,用八字做了概括——斑驳灿烂,变化万千。这是三彩的抽象。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唐三彩釉色的万千变化,也同样蕴含这样的规律。何谓唐三彩的”宗“呢。这个宗,其实就是对三彩釉料配比的控制,只有掌握了釉料的添加比例,才可能做到收放自如。

以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所藏的一件唐三彩马为例。马身正面的五处杏叶,都有不同程度的流釉现象。这种流釉被认为是釉料在窑炉中受到高温后的自然流动,这句话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强调的是,这种流动是可以避免的。在杏叶上方的胸部攀胸及臀部的鞦带上,没有出现所谓的流釉情况,同样的颜色釉为什么会在杏叶上尤为突出呢?

 

mekTNAe2odgFawvlRy8O0RFXaIfoEzQYulcFvKQJ.jpg

三彩釉陶马
唐代
波士顿美术馆藏

藏于唐三彩艺术博物馆的一件三彩马,同样发生了这样的情况,杏叶的部分出现了明显流釉的现象,而其他位置的釉色流动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n0JXfZmRA1dStiUJeioFt8bsGYt2oQX9ovq8NHCW.jpg

三彩釉陶马

唐代
唐三彩艺术博物馆藏

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代陶工要刻意的去控制釉色的流动呢?借助电脑技术做一个对比处理,将流下的色釉抹去,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JrXXTTwoM2f1jgGR1Ed6zh9V4JzRyy02JSCexAGW.jpg

在图像发生变化之后,是不是视觉也发生了变化,原本的流动装饰不见了,随着失去的是动感与飘逸感。通过釉彩的流动,让单色的马身部分有了层次和动态感,唐代陶工显然很清楚这一点,并不断加以完善和运用。

同时要注意,釉彩流动现象,在马身上的位置也具有一定规律可循,这种规律多出现在三彩马的杏叶部分。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一件三彩马也印证这样的情况。

GlNPwgOvREoEB6t9axVirBQwW4m23GC0tXKSqFnn.jpg

三彩釉陶马

唐代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zjkCLrsrAPUWupmCtMUdfqhfuE8a9KIyRDjaucO5.jpg

通过细图观察,杏叶的(绿色)釉彩流动与攀胸的(黄色)条带的不流动,形成了对比。这两种对比显示了唐代陶工对于釉色控制的收放自如。  

W1KR42UcaxBvBOQ0LGWduUWlcojbOq0lX5wBL1fm.jpg


马首辔头上杏叶釉色的流动明显得到了控制,这种控制,是陶工为了表现马首五官部分的清澈而为之。

洛阳博物馆的三彩马却出现了另一种情形。之前提到,为了增加马身的层次和丰富,陶工除了在杏叶部分延长了(黄色)釉色的流动,与此同时,以蓝色釉料点缀其间,产生流动的效果。这种马身大面积的流动也是控制的另一种方式。

miZG0Uuw2bzbdSd87ycCO19cUdL34FegqWFQ28k0.jpg

彩釉陶马

唐代
洛阳博物馆藏

在控制的过程中,也有“失控”的情况发生,下图中这件三彩马既是其中一例,前腿上方的杏叶出现了褐色流釉,这显然不是陶工的本意,马身的点状装饰已经解决了视觉单一的问题,不需要再用釉色流动增加动态感,这道流釉的产生,是釉料配比出现了偏差的结果。

bMoqzXp2Aplk01GRzqtaJ00hUfYYBvmNcSO0VmUa.jpg

陶工对于釉色的控制,不仅仅局限于马身的杏叶部分,我所说的情况也见于三彩器物和马之外的俑。在这里不作展开陈述。

《釉的控制》

控制釉色是一种为了追求主动装饰的需要,在这种需求之下,陶工是依靠什么技术实现的呢。这是一个关于三彩釉料的关键问题,只有这个问题得以解决,才能更好的理解唐三彩釉料的控制。同时,也会让唐三彩的其他相关工艺得到解释。

在解决技术问题前,我们将目光继续停留在三彩马上,通过这件马俑,来了解控制中的另一种类型。

马的颈部及身体出现了一些不规律的白色斑块,这种现象在唐三彩器物中较为常见。这种白色的斑块被称作三彩的“留白”。最早关注三彩留白现象的是日本人佐藤雅彦,在七十年代《隋·唐的单色釉·三彩·绞胎》中,对留白工艺提出了一个观点,这种观点总结为一句话就是——以蜡护釉。佐藤雅彦认为,复烧三彩之前,在需要留白的地方进行点蜡,用蜡保护白色斑块,避免其他色釉的覆盖和交融,文中称这种方法叫“拔蜡法”。中国则称为:涂蜡留白法。

YPLc7HehREUY4id1cJowhbymReCvUn8Um8Y3v6vC.jpg

三彩釉陶马

唐代

原藏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

以蜡护釉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声音,影响之广,并持续至今。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学者提出的这一观点,对唐三彩工艺的早期研究,具有探索性和先进性,在这点上,是值得学习和尊重的。

但在三彩的实际烧制中,这种观点却难以实现。

三彩的复烧温度通常在900度左右,而蜡的燃点却相对要低的多,通俗的说,蜡烛在进入窑炉的瞬间,就会融化殆尽,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是难以起到护釉作用的。这种观点属于情理的范畴,而非物理。 

zfQqsN5FpwkerqBsGYdSqPtEaeNEk8wJ9VWCAQ8K.jpg

白斑的形成及釉彩的流动,其关键性的材料是铅与长石。三彩中的铅与长石,既是形成白斑的关键,也是控制釉色流动的关键。在解释白斑形成之前,首先要明确一点重点,即白斑是白色釉,而非白色胎。

 

在白色釉料中添加较少的长石、铅,使其融溶速度慢于含量高的色釉,因此,色釉部分会先于白釉部分溶解流动,白色釉则延迟溶解。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白斑在烧制前,点釉的高度会高于彩釉,这样彩釉在流过白釉时,就会绕开白釉部位,从而避免两种釉的交融。


黄冶窑址出土了一件上釉却没有二次烧制的三彩水注,图中可见,器身施釉的圆点部位,要高于旁边彩条部位,这些圆点在复烧之后,呈现的即是留白效果。通过黄冶窑的另一件同类型的三彩水注,会有一个较为直观的对比。 

g5otG9mPicYvlWTlvusu59lSde0igOHjkwMTrrp2.jpg

三彩素烧水注

唐代

巩义市博物馆藏

DYQFQFHrerWKmxVwRrEmjqDfeqmpel2DnbOGbBKt.jpg

三彩釉陶水注

唐代

巩义市博物馆藏

 

再来谈一下釉的流动控制。控制釉色流动也与长石、铅的比例有关,除此外,施釉的浓度也是关键所在。如前文中提到,马身的杏叶既是通过这样配比控制,从而达到所需要的视觉效果。唐代陶工长期的思考与实践中,显然掌握了这样的规律,并以此作为装饰手段,用于三彩的制作之中。 

本文节选《唐三彩观察》第4篇。今后将陆续分享其他篇章。欢迎探讨和指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龘藏·二零一六年秋季拍卖
成都崇古尚珍网络科技有限
预展时间:2016年10月19日 14:
预展地点:杭州、北京、成都
海纳百川13届名家书画拍卖
上海博海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16年12月21日-22日
预展地点:上海延安饭店
2016年秋季中国书画精品拍
北京御宝嘉和国际拍卖有限
预展时间:2016年10月21日-22日
预展地点:吴东魁艺术馆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头条战报】佳士得香港秋拍26.27亿港
  2. 2【雅昌快讯】中贸圣佳2019秋拍预展启
  3. 3【雅昌专稿】无界无束!开放的杭州纤
  4. 4【看展预告】相貌·胡武功影像50年摄
  5. 5【雅昌快讯】时代最强音 二十世纪八
  6. 6陈雅婧:须磨弥吉郎藏齐白石书画研究
  7. 7全国征稿 | 红色印记——纪念遵义会议
  8. 8【战报 】刷新8位艺术家纪录 富艺斯香
  9. 9【逝者】突发!南京当代水墨艺术家陈
  10. 10【雅昌专稿】中国写实画派十五年:一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责任编辑:程立雪 010-80480998-799clx@artron.net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