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推动中国古代瓷业生产,积累制作技艺作出了巨大成就。它善于学习当时定窑、磁州窑、龙泉窑、建窑、景德镇窑的艺术,又独具风格,创造出“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等别具匠心、独一无二的名贵产品。 而最负盛名的当数墨釉瓷。它创烧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延续至元代。采用的是当地廉价的天然黑色釉料,烧造出的器品有:素天目、木叶纹、鹧鸪斑、玳瑁斑、虎皮纹、油滴纹、兔豪纹、洒釉、剪纸贴花和剔花加彩等。
从整体上看,吉州窑黑釉器的胎质较粗松,胎色呈灰白色或米黄色。早期黑釉瓷色单纯,釉中略带酱褐色,后来通过窑变而使釉色出现干变万化。史籍记载:宋人斗茶品茗专尚黑釉兔毫盏,连宋徽宗都称赞。
“盏色以青黑为贵,兔毫为上。”宋代大文毫苏东坡曾多次游览过吉州永和,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出春瓮娥儿酒。”宋代诗人黄庭坚也吟咏道:“石开膏溅乳,金镂鹧鸪斑。”
陶瓷装饰有剪纸贴花、木叶贴花和剔花加彩三种,其中:剪纸贴花是将剪纸艺术与制瓷工艺相结合,先在器物上施一道黑釉,然后将剪纸纹样贴印其上,再加施一层釉,在高温下产生窑变色地,与黑釉色形成深浅相映、动静相辅的鲜明对比效果。其纹样有梅、兰、牡丹、双蝶、海棠、弯凤、鸳鸯、龙风以及“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福寿康宁”之类吉祥文字组成的图案,自然朴实,清新活泼。木叶贴花是以天然树叶为标本,经过腐蚀处理后贴在坯体上,然后入窑焙烧,烧造成功后树叶的叶面及叶脉便清晰地留在器身上,有半叶一叶的,也有二叶三叶相重叠的,纹样有的安排在器壁或器口,也有的安排在器底。通过匠人的艺术创造,乌黑油亮的釉面上浮现一片纹理清晰的树叶,颇能产生自然天趣和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剔花加彩是在黑釉层面上剔出装饰纹样,再以笔勾绘纹样的精细部分,然后再上釉经过焙烧而成。如剔花折枝梅瓶,通体施晶亮黑釉,在瓶身一侧的肩腹部剔刻出一枝梅花,褐色花蕊点缀其问,黑白分明、线条流畅,梅花绽苞吐艳,似飘送阵阵芳香。风格独特的剪纸贴花、木叶贴花和剔花加彩在制瓷装饰上的灵活运用,体现了吉州窑匠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窑变釉瓷绚丽多彩、异彩纷呈的釉面装饰,则充分反映出人们对大自然美景的向往。
南宋吉州窑最具特色的是黑釉瓷器,且最负盛名。黑釉是不惹人喜爱的釉色,历代产量都不多。到了宋代,茶色贵白,为了观茶色和斗茶风尚的需要,吉州窑和福建建阳水吉镇的建窑一样,大量烧制各种各样的黑釉花盏及瓶罐等物,不仅产量大,而且装饰技法多种多样。诸如树叶贴花、剪纸贴花、黑白彩绘、黑白剔釉、剔釉填绘和玳瑁釉等,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它利用天然黑色涂料,通过独特的制作技艺,产生出变幻多端的纹样与釉面,从而达到清新雅致的艺术效果。
黑釉剪纸贴花瓷为吉州窑所独创,为吉州窑一绝!在全国其他窑址中都没有发现这种产品。剪纸历来为农村妇女的闺中之作,用以增加节日、婚嫁等喜庆气氛和绣花打制底样。吉州窑医师们把传统的、民间喜闻乐见的剪纸,成功移植到黑釉瓷器上,从而赋予沉闷单调的黑瓷以民间艺术之美,这是一大创造。常见的剪纸纹饰有双龙、双凤、朵花、花卉飞凤、梅花鹿、梅花竹枝和长命富贵、福寿康宁、福山寿海、金玉满堂等吉语。这件南宋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梅花鹿纹碗就是代表作品。该碗闽北出土,高6.8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4.3厘米,敞口、斜壁、深腹,双层台阶式矮圈足,胎体呈白黄色,较粗松。通体施厚薄不匀的黑釉,见釉水下流之垂泪痕,口沿及釉薄处见黄褐色,底足无釉。碗内壁用剪纸贴有两只梅花鹿和3朵梅花花朵纹,极富民间装饰艺术趣味。
责任编辑:小明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程立雪 010-80480998-799clx@artron.net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