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邢窑从北朝后期诞生到元代结束,历经了创烧、发展、鼎盛、衰落到消亡的过程,前后存续了大约八百年的时间,成为古代制瓷窑场中非常罕见的范例,也证实了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一批批、一代代窑工,辛勤劳作,薪火相传,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
瓷,是一种物质,一种有着仅次于金刚石的硬度,经久耐用,在自然界永远不会腐烂的物质。瓷,是一种工艺,是经历无数道工序才能完成的工艺。瓷,是一种媒介,一种跨越国门,让世界最先了解中国的媒介。瓷,是一种记忆,一种沉淀了年代、历史故事和悲欢离合的记忆。
瓷,坚实而华丽。瓷,是五颜六色的,内敛与豪放的,大众与高贵的,中国与世界的……如果说陶的产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起始,那么瓷的发明则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其特殊的身份地位,一直也必将继续伴随着世界文明的进程而发展。
一、八百年薪火相传
邢窑从北朝后期诞生到元代结束,历经了创烧、发展、鼎盛、衰落到消亡的过程,前后存续了大约八百年的时间,成为古代制瓷窑场中非常罕见的范例,也证实了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一批批、一代代窑工,辛勤劳作,薪火相传,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
邢窑,邢州瓷窑的简称。邢州,从隋代至元代一直沿用的行政区名,大致相当于包括内丘县在内的今邢台大部。唐宋时期的各种文献中提到邢瓷的地方有十多处,有正常叙事或诗词中提到的“邢州土贡瓷器”、“邢瓯”、“邢客”、“内丘瓶”等,有溢美之词的“类银”、“类雪”、“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等,这些记载与赞美成就了邢窑的千古美名,奠定了邢窑瓷器“南青北白”的历史地位。
邢窑遗址从发现至今已过去三十多年了,目前已知的邢窑遗址有三十多处,分布地域涉及内丘、临城、邢台、高邑四县。期间专业人员共进行过四次考古发掘工作,每次都有新的收获,也证实了邢窑从北朝后期创烧到元代结束的史实,前后存续了大约八百年时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
目前,邢窑最早的遗址位于邢台县的西坚固村和内丘县城关一带,发现北齐时期的瓷器、窑具和废弃的灰坑等。其釉的特点是青中多泛黄,少数泛白。器物特点是器形小,种类不多,以碗、杯、高足盘为主,另有少量的钵、盆、罐、瓶等。窑具种类也不多,以三角支钉为主,另有少量的齿形支具、筒形窑柱等。
到了隋代特别是后期,邢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制瓷窑场数量激增,产品数量也迅速扩大。其产品仍为青瓷主导的同时,各色釉瓷迅速增长,白瓷已经比较普遍。瓷器种类趋于多样化,造型上的立体、挺拔成为隋代的重要特色,透影白瓷的烧制成功也成为邢窑独步天下的拳头产品。窑具中出现了较多的蘑菇形窑柱、喇叭形窑柱和筒形匣钵等,为不同档次的瓷器烧制成功提供了相应的保障。
唐代的制瓷窑场经历了改朝换代的洗礼,有的已停止生产,但新的窑场不断涌现,遍地开花,相当一部分产品器形明显趋于大型化,种类丰富,多姿多彩,除了日常用品外,建筑材料、陈设、明器、冥器、玩具、佛龛、仿金银、仿铜、陶等产品一应俱全,装饰手段如三彩、彩绘、描金、点彩、印花、刻划、雕镂、贴塑等应有尽有。窑具种类不断丰富,创造了适合各种细瓷烧制的薄体和组合匣钵,窑炉单产提高,细白瓷产量大增等,都成为邢窑鼎盛时的重要标志。
晚唐五代是邢窑走向衰落的时期,除了战乱的因素,也有原材料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井陉窑、定窑等新制瓷窑场的崛起和发展壮大,此消彼长,邢窑已风光不再,相当一部分窑场停火,但在邢窑原烧制区域内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窑场和新的匠人,继续发展着传统的工艺技术,成为薪火相传的接力人,一直延续至元代。
二、邢窑源头猜想
邢窑问世之前,中国瓷器被南方青瓷垄断,特别是三国两晋时期,南方青瓷可以说已经相当成熟和普及了,而北方却不同,既没有发现相应的制瓷窑场,古墓中或传世器物中见到的瓷器也为数不多,且窑口不明。这种现象显然不能解释北方在商周时期已广泛存在原始青瓷的事实,更无法与汉代成熟的釉陶技术相衔接。这引发学界对邢窑源头的猜想。
从已公布的资料看,北方发现北朝时期的瓷器以河南为多,集中在豫西、豫北,河北、山东、山西等省也都有部分出土,主要集中在贵族墓葬中,时间从北魏到北齐。相比墓葬出土资料,窑址方面的资料显得乏力,年代最早的窑址可上推到东魏,集中在豫北冀南区域,而该区域正是北朝后期的其中一个政治、经济中心。北朝是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的封建王朝,拓跋珪于公元386年首建北魏于平城(山西大同),后来迁都洛阳,公元534年分裂为东、西魏,公元550年北齐取代东魏至577年被北周所灭。而邺城则是东魏、北齐两朝的都城。考古资料证明,在邯郸临漳县邺北城遗址周边发现了东魏、北齐时期的瓷窑遗址,同时还发现早于北朝时期的南方青瓷。
邺城东魏、北齐瓷窑址的发现为寻找邢窑源头提供了很好的思路。邢窑与邺城地域上相距不远,同是太行山前的丘陵平原地带,相同或相似的自然条件必定会催生出相同的产品,地域的接近和道路的通达也会成为相互来往交流的条件。对于邢窑来说,烧瓷时间发生在邺城烧瓷之后,并不奇怪,邺城作为首都,在民族大融合进展迅速的北朝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和地理位置势必会首先接触到成熟的南方青瓷,也很有可能会烧制出北方第一窑瓷器,而且自然不久就会向周边辐射、影响。对于当时的豫北、冀南的瓷窑而言,近水楼台,较早接触和仿效都城一带的制瓷技术,在北齐甚至东魏时期就已开窑烧瓷是完全可能的。
三、透影瓷:永远的丰碑
1988年,透影瓷首先发现于内丘西关北邢窑遗址,世人得以初识这种高级细白瓷的本来面目,从而也证明邢窑在隋代已经能够生产出薄胎、细洁的透影瓷。
顾名思义,透影瓷是在一定的光亮条件下,从一面能看到贴近另一面物体的影像轮廓。这一独特瓷器种类被发现后,经过抽样进行的胎釉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和显微镜下断面观察,寻找到了其不同于隋唐时期其他细瓷的独特之处:它必须具备薄胎、胎细、瓷化程度高、高温不变形等特点。这已得到专家们的广泛认同。
邢窑透影瓷,为细白瓷,以碗、杯类器物为主,造型精美,高的造型挺拔有力,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动感;低矮的器物高与横径比例协调;转折处或棱角异常分明,或弧线过渡得恰到好处、无与伦比。经测量这种瓷胎釉相加最薄处约0.7毫米,几乎到了半脱胎程度,其透影效果良好。个别器物内壁还装饰了刻划、贴塑、模印等纹饰,更显得高贵、华丽。这些都体现了邢窑窑工高超的技艺和唯美的追求。
经测试,烧成这种透影瓷需要的温度约在1250摄氏度到1280摄氏度之间,由于透影瓷薄胎的原因,最基本的要求也是1400多年前最难的题目之一—— 怎样才能达到胎体高温状态下不变形?通过对透影瓷片进行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化学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邢窑窑工在瓷胎和釉中分别加入了一定量的长石和石英的矿物。长石是现在陶瓷生产中使用的主要熔剂原料,一般称之为助熔剂,在高温状态下形成乳白色黏稠玻璃体,这种玻璃体在高温下可以溶解一部分高岭土分解物和石英颗粒,降低烧成温度。高温状态下的长石熔体具有较大的黏度,可以起到高温下胎体不变形的作用。而冷却后的长石熔体以透明玻璃体状态存在于胎体中,从而能够增加胎体的透明度。成瓷后石英主要以小颗粒状存在于坯体中,也可起到坚固胎体和透影的作用。
烧制出干净、漂亮的精细透影瓷器,加入粉碎的长石、石英矿物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从瓷土的选择到粉碎、淘洗、过滤、配方,从练泥到拉坯、修坯、装饰、上釉等等,每个环节都不能有误。还有最后的重要环节是入窑烧制,邢窑窑工所使用的手段首先是把薄胎器物放进一种叫筒形匣钵的窑具内,一般情况下一个匣钵内只装一件器物,保证坯体之间互不接触和不被窑内柴灰等污染。其次,为了保证达到透影瓷所需的温度条件,控制好窑温是前提,还要把装有透影瓷坯体的匣钵放到窑室内最恰当的地方,而这个合适的位置需要多次实验才能找到。
截至目前,隋代这种透影细白瓷在其他地区墓葬和遗址中发现甚少,成为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人们推测,当时的产量可能太少,甚至还怀疑这类产品是否真正烧制成功过,因为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看到的都是窑场上的残次品。但无论如何,邢窑窑工远在1400多年前就已经基本懂得了烧制透影细白瓷的配方和工艺,而且进行了最初的尝试。不论其尝试的结果如何,都可以说邢窑树立了一座我国陶瓷史上永远的丰碑。
四、盛世辉煌
唐朝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之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频繁,人民安居乐业,同时瓷窑业空前发展,开创了瓷器生产的新时代,邢窑窑址数量、生产规模和产品种类质量以及细白瓷产量等都超过了以往。
丰富的内容 邢窑遗迹中发现有窑炉、砖砌作坊、灰坑、灰沟、水井等。窑炉形状与早期变化不大,只是体积大了,说明其产量的提高。遗物有陶、石、骨、瓷、三彩、素烧器等类。陶器多盆、罐、瓦和瓦当。瓦当种类多样,以周边饰联珠纹的莲花瓦当最具特色,主要是北朝以来传统瓦当的继承和延续。素烧器类较多,有的是未烧三彩前的素烧器,有的是专供冥器用的素烧产品。瓷器有白、黄、青、黑、黑白双色等,器形大小不一,种类多样,大到盛水的缸、罐,小到棋子、鸟食罐之类,从丧葬用的模制佛龛、罗汉、菩萨塑像等到玩具小猴、生活用具扑满等,用途细化。也有极富创意的产品,如其中的一件青瓷鸳鸯筒足盘,盘内壁分格成两半块,下面为筒形足,可放在别的容器内,达到既能加温又能分餐使用的目的,是生活用品中难得一见的珍品。
白瓷的力量 隋代白瓷的烧制成功,打破了南方青瓷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从根本上改变了较大范围内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习惯。到唐代,白瓷特别是细白瓷,与隋代透影白瓷相比,产量明显提高,种类更加丰富,享用的人群迅速扩大,同时造型上也更富于变化而不失美观。还在一部分白瓷碗等类器物底部或盖上阴刻上“盈”、“官”、“翰林”、“昌”、“高”、“上”、“大”以及姓氏等字款,成为邢窑瓷器突出的特色之一和重要的研究内容,为收藏爱好者所追捧。
邢窑及白瓷的发展带动了北方诸窑的崛起,白瓷在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主流用瓷的同时,也为宋金时期白瓷的发展和各具特色瓷器品种的大繁荣奠定了基础;更成为宋元以后各色彩瓷的坚强基石。直到今天,白瓷仍是世界范围内各个行业和领域内不可或缺的常用品。所以,白瓷成就了邢窑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贵贱通用 唐代中期史学家李肇在《国史补·货贿通用物》一书中记述有“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说明在中唐时期邢窑瓷器已经非常普及的事实。考古发现证实,除邢台各县墓葬和遗址中多出土邢窑瓷器外,河北其他地区和周边省市的发现也屡见不鲜,当时的都城长安就有过多次出土,数量可观,与《唐六典》、《新唐书·地理志》等“邢州土贡瓷器”记载相一致。浙江、广东等大型墓葬中也有发现,唐代著名的港口扬州也出土过不少邢窑瓷器。另外唐代诗人薛能有《夏日青龙寺寻僧》诗曰:“凉风盈夏扇,蜀茗半邢瓯。笑向权门客,应难见道流”,说明远在京都的寺庙里都在使用邢窑瓷器的事实。而在国外的日本、埃及、伊朗、伊拉克、沙特、巴基斯坦、印尼等地遗址中也都有过邢窑瓷器的发现,是其远销海外的证据。1998年在印尼海域打捞的唐代阿拉伯黑石号沉船上发现67000多件中国瓷器,其中有邢窑瓷器100多件。有专家表示,黑石号沉船中的众多窑口瓷器中,唯邢瓷少有因海水长期侵蚀胎釉分离、剥落的现象,故得出结论:“邢瓷天下第一”。
三彩的精彩 三彩即彩色釉陶器,黏土或瓷土为胎,以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为呈色剂,铅为助熔剂。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范粹墓出土的白釉黄绿彩长颈瓶,被认为是三彩的前身。邢窑是继陕西黄堡窑、河南巩义黄冶窑之后发现的第三处烧制唐三彩的窑口,也是邢窑值得一书的精彩之处。从考古发现看,邢窑至少从隋代已开始生产三彩器,隋三彩有单色和两色之分,瓷土胎,胎色浅粉或白,火候较低,断面上有较多的红褐色颗粒和石英等石头颗粒和白色熔块。没有发现成形器,大致为碗、钵类,外壁为绿、黄两色,内壁为绿或黄褐单色釉,外壁釉下有的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土。
唐代邢窑批量烧制过三彩,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堆积有素烧残器的灰坑,证明应存在专门烧制三彩的窑炉。邢窑三彩为瓷土胎,胎色有浅黄、浅粉和白几种,与隋三彩胎相同。器形以钵、三足罐为主,另有枕、执壶、海棠杯、高足盘、盒、佛和人物、动物陶塑等。唐三彩产品有高、低档之分,高档三彩发现不多,只有枕头一种器物,分片做出再黏结而成。枕面花纹或戳印后在阴线内填上深色釉浆,或刻划出花纹图案,阴线处填入深色釉浆,先入窑素烧,再在阴线以外的其他图案上施以绿、黄、白、兰几种色彩。施釉方法有描、点、涂抹、蘸、泼洒等,浅淡有度,色彩艳丽,有浮雕和层次感。低档三彩大多为叠烧而成,基本色彩为黄或黄褐、绿、白三色。施釉方法以浇釉为主,少量的釉下施白色化妆土。其整体效果明快,玻璃质感强,有一种浇釉后的动感,但不如高档三彩器物的色彩丰富、艳丽。
五、相关的话题
邢窑已成为过往,留给国人的是一片片残破的遗址,作为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最紧迫的是保护的问题,一方面是对存世30多处遗址的保护,一方面是对发掘现场的保护,当然,对传统制作工艺的研究和保护同样不可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制度的不断完善,各级政府对大遗址的保护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邢窑也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在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位皇帝,听说邢窑瓷器很有名后,就派宫人让邢窑工匠给烧一个龙床。时间到了,还没有烧成,皇帝就再派宫人催问,回说:“烧不成。”皇帝说:“烧不成就散伙。”金口玉言,皇帝说散伙就散伙(火),邢窑从此就停火了。
窑火停了,人们再也看不到当年忙碌的窑工旺盛的炉火和窑场内外车水马龙的热闹场面,只留下一些窑址静静地守候在原地。当年古瓷残品默默地躺在黄土里,邢窑工艺仅存在少数人的手掌上、文献记载里、历史记忆中,也都已是零星的、残缺的。让人叹息的是那曾经的繁盛与萧条、悲喜与艰辛……还有那些太多的让人解不开的疑问。
如今,就邢窑遗址的保护而言,内丘、临城等地的地方政府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比如增加文博力量,建立博物馆和保护机构,设立研究小组,列入地方城镇建设规划等等。最近,内丘县正在规划投资建设邢窑遗址公园,依托邢窑遗址这一文化遗产,服务当地百姓生活,打造邢窑文化品牌。
毋庸置疑,就现阶段而言,关于邢窑遗址保护的投入与收益、愿望与结果还没有对等,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觉得,除了加强文物保护管理队伍建设,增加文物保护经费等必要条件外,必须加强文物买卖、流通方面的管理,杜绝有关人员私藏、侵占文物等等。当然,全面提升国民素质,自觉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作者系省文物研究所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小萌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程立雪 010-80480998-799clx@artron.net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