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朝(公元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年号)历时21年,是明代国力强盛时期。随着景德镇瓷器业的昌盛繁荣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与宣德青花一道被称为开创了中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永乐朝前后期瓷器质量发生很大变化,永乐早期制品基本接近洪武朝后期,而后期制品则与宣德早期相接。
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
永乐青花端庄秀美,器物线条非常柔美流畅。讲究修胎,器形十分规整。瓷胎由于注意淘炼,胎质纯,含杂质少,胎质细腻,胎色洁白,胎体厚薄适度,灵巧凝重,较之洪武朝普遍轻薄一些。
青花缠枝花纹背壶
永乐时期由于烧造温度的提高,釉面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绝无橘皮釉纹,有少部分器物釉面开片,以脱胎器名传于世。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现洁白色,接近甜白釉,釉汁肥厚处闪现虾青色。口沿和底部釉薄处大多为白色或黄色,器物里外釉面较均匀。民窑器普遍有缩釉现象。
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
永乐青花的釉面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减弱,釉面青白为整个明代传统烧造方法所致,因釉料中掺有草木灰,并用木柴烧,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现代瓷器的釉面成分及烧造工艺都与明代不同,因此釉面无此青白色。
青花缠枝花纹折沿盆
大盘、瓶、罐等为细砂底,无釉,白色,有小块铁色斑;呈糯米粉状,摸之细腻滑润。也有釉底,釉底白釉匀净,釉薄处泛黄色,厚处呈浆白色或闪青白色,有些底釉开有细片纹。小器底足多施釉,有的底釉呈波浪纹;细瓷底足平切,足跟较窄。琢器器底足大多是边棱状,即削切痕明显。圈足露胎处泛火石红,足内墙多泛黄斑。盘、碗底心多是外凸内凹。
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
永乐青花主要用“苏麻离青”钴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现象。由于苏麻离青含锰量低、含铁量高,降低了呈色中的红、紫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就能烧出浓艳的青蓝色,犹如宝石蓝一般的光泽,色彩雅致凝重,鲜艳夺目,层次分明。不过由于青花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烧成部分留下黑疵斑点,一条纹理中常见的钴铁结合晶斑,浓重处凝聚为黑色锡光,下凹深入胎骨,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感。也有将进口料和国产料相结合使用的,如以淡色国产料绘云水,浓色进口料绘游龙,使色泽对比鲜明,凸现主题。在传世品中,也有不带铁锈斑黑斑的,青花色泽极为幽雅美丽的瓷器,其实用的青花料还难以确定,估计是淘洗纯度较高国产钴料或进口国产混合料。
青花花卉锦纹双耳扁瓶
永乐时期青花瓷器造型圆润、灵巧、清秀,不但继承了前朝器形,还吸收了大量外来的元素,制作出了许多创新器物。
传统器物有梅瓶、玉壶春瓶、贯耳瓶、竹节柄壶、执壶、僧帽壶、梨形壶、折沿盘、盏托、深腹洗、无挡尊、渣斗、香薰、笔盒、三足炉、大盘、大碗、碟、罐、钵、高足杯、各式碗等。
梅瓶线条更加流畅,底部较为丰满。玉壶春瓶颈部较洪武时期变细,造型显得更为清秀。僧帽壶比元代也有所变化,线条刚柔相间,匀称端庄。碗的造型多样,有撇口、敛口,大小多种式样。其中一种墩式碗,口至下腹部线条较直,至近底略收,碗下部比较丰满,足大而浅,为该时期较为常见的,后为宣德时期所仿效。各式大盘亦比洪武时期工艺精细,纹饰多样,绘画技法更加成熟。
青花花卉纹执壶
永乐时期创新的器形有大型天球瓶、尖底莲子碗以及双系、三系或四系盖罐或多系把壶、带盖瓷豆、高足盏托、鸡心碗、卧足碗、卧足碗洗、筒形器座等。双系小罐,线条圆润,附盖,并有双圆形小系,造型亦很别致。压手杯,是永乐时期的名品,杯小而胎厚,圈足较宽,置于手中,有厚重感,明清历代有仿制。
压手杯的特点为胎体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沉重压手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称。
青花缠枝莲纹花浇
永乐青花图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纹饰疏朗秀丽、笔意自然,无论是粗笔写意还是细笔描绘,均给人以清秀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画面多留白地。图画花纹多为双勾填色,一改前朝大笔涂抹的笔法,绘笔用小笔触,往往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圆器内外加花,并广泛采用器心绘画的装饰手法。青花纹饰的线条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这是由于钴料研磨不细所致。
永乐时期青花纹饰既保留传统图案,又有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图案,以花卉、瓜果等植物类为主,人物、虫鸟、龙凤图案较少,另外这时已不见洪武朝所盛行的以扁菊花为主题的纹饰图案了。
青花玉壶春瓶
永乐青花瓷一般无款识,只有极少数有年款。只有官窑压手杯中见有“永乐年制”的四字篆字款,写在器里面中心,围以双圈线、单圈线和花瓣飘带。最宝贵的是青花双狮绣球心款、花心款、鸳鸯围款。民窑产品偶有“福、录(禄)、寿”等款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程立雪 010-80480998-799clx@artron.net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