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上下左右翻绕压挑,彩色线绳如音符般欢快跳跃,几十秒功夫,一只顶着萌萌“大眼睛”的“小蜻蜓”便在葛恩光手中“诞生”。
“在我看来,这些五颜六色的线绳都是‘活’的。”68岁的葛恩光自6岁起就与“绳子”打交道。她说,随着时代变迁,绳结作品不再仅仅局限于花样繁多的“中国结”。
中国绳结艺术可追溯至远古结绳记事的历史,数千年来由实用演变成装饰手艺。
走进葛恩光位于河北省石家庄的工作室,入眼处,小而唯美的“紫蝴蝶”“太阳花”“小靴子”,以及春花、麻绳大挂件等各类作品,把仅10平方米左右的小工作室装饰成了五彩斑斓的绳结世界。
葛恩光自学编织绳结,不断探索创新。2010年,葛恩光的中国结制作技艺入选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葛恩光说,传统绳结技法只有蝴蝶结、如意结等十几种,但优秀的绳结匠人能够根据需要将技法相互搭配,创作出千变万化的作品。“这都是在千万次练习中磨练出来的。创作复杂作品时,常常编了拆、拆了编,往往要花费数月时间才能成功。”
“创新”,是葛恩光常挂在嘴边的词。为此,已近古稀之年的她常常要“揣摩年轻人的心思”,为绳结艺术增加各种新元素。在她看来,千百年的传统绳结艺术,只有不断创新,吸引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才有传承下去的活力。
“中国绳结,每一种都拥有特别美好的寓意。”葛恩光说,在编织的时候是开心快乐的状态,才能将美好的感情赋予到绳结上,传递给其他人。“每到编绳结时,平时生活里的烦心事也随之消失了。”
随着年岁增长,原本只将绳结作为“个人爱好”的非遗传承人葛恩光,越发迫切感到“责任感”的沉重。除了接收学员,越来越多的小学生也走进了她的工作室。她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技艺,往往一教就是三四个小时,“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把创新和传承当作“首要工作”的葛恩光,如今正在探索将新材质线绳引进自己的绳结艺术,赋予绳结以新的生命力。同时,她积极寻找着更多喜欢这门技艺的人。“这么好的东西,要是失传了实在可惜!”(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程立雪 010-80480998-799clx@artron.net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