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颖、孟昭丽)“中国白”,是300年前法国人对中国德化瓷的昵称,被西方人沿用至今。几千年来福建德化的窑火不灭,今天,德化瓷人更以全面创新书写着古瓷新传。
马可·波罗自福建泉州第一次把德化瓷带到了欧洲,那时,德化瓷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宗商品。宋代沉船“南海一号”上就有德化瓷,清代沉船“泰兴号”上35.6万件完整瓷器大都产自德化。
明代何朝宗作品“坐岩观音”。(照片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明良提供)
温润如脂的德化瓷到欧洲后成了奢侈品,王公贵族争相拥有。波兰王奥古斯都二世不仅大量购买,还下令仿制。德国炼金术士伯特格尔1708年仿制出第一件白瓷,1710年德国梅森建立了欧洲第一家瓷厂,开始批量生产。
出口需求的增加要求提高产量。德化之所以能生产出大量优质白瓷首先应归功于一个叫林炳的拱窑师傅,他于900多年前发明的圆拱形大窑炉(亦称鸡笼窑),不仅容量扩大十几倍,还设计了烟囱拔焰消烟,热度倍增,烧制出的瓷器更加洁白剔透。
林炳还利用山坡地形,把几个窑房连接起来建成“阶级窑”,既充分利用热能,增加产量,又使窑体更加牢固。
20世纪80年代末,耗费大量木材的土坯窑全部被电窑和液化气窑取代。
“电窑把原来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今年86岁的邱双炯退休前是德化县委副书记,在他的倡议下,德化在全国率先使用水力发电烧瓷。
原来的土坯窑在山坡,窑门大小固定。电窑则可千变万化,用微电脑控制,时间温度设定好,人就可以睡觉去了。夫妻二人做一个小电窑,不出门就可以烧瓷,产量大的企业则用隧道窑。
“今天偌大一个‘世界瓷都’看不到一根烟囱,竟然还可以青山绿水!”邱双炯说。
邱双炯和他创作的菩萨。(照片由邱双炯提供)
退休后邱双炯潜心于瓷塑创作,最大的作品高达两米五。“外界对德化瓷的评价是‘德化陶瓷无大器’,我偏要争口气。老祖宗那个时代没有这个条件,现在用电窑就可以做到。”
德化瓷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了以何朝宗为首的多位大师。何朝宗创造的一系列技法,特别是以圆为主的衣纹线条,表现出丝绸的质感,使陶瓷更温润。德化传统瓷塑艺人都传承了“何派技法”。
“我们要考虑怎样设计和制作出符合这个时代审美的作品,让今天的创新成为未来的传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连紫华说,现在德化瓷从选料、配方、窑炉改进、除铁、打桩到烧制,72道工序的每个细节都得到了提升。
“我们可以把从全世界看到的东西运用到德化瓷上,这是我们现代人的优势。”他说。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程立雪 010-80480998-799clx@artron.net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